-
青蛙孤獨的蹲在荷葉上
青蛙孤獨的蹲在荷葉上 諸佛出世,為眾生宣說無量法門,導歸西方極樂剎土。這就好比兩棲動物跳進了水里,告訴魚魚蝦蝦外面還有一個叫陸地的東西,有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...[閱讀全文]
-
婆竭多尊者凈塔得天福
婆竭多尊者 古人以福與善行同義。佛法中也明確地指出:所謂善行,即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等行。 定光佛入滅后的末法時期,有位窮人因無一技之長,只...[閱讀全文]
-
修行的目的是了脫生死
修行的目的是了脫生死 修行的目的,就是要了脫生死,發菩提心,廣度眾生。若能不忘初心,珍惜種種善緣,舍離亂心戲論,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,不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...[閱讀全文]
-
一朵須曼花的至誠供養
一朵須曼花的至誠供養 《大悲經》云:佛告阿難,若有眾生以念佛故,乃至一花散于空中,如是福德所得果報不可窮[閱讀全文]
-
善生童子七歲成佛的故事
善生童子七歲成佛的故事 從前,印度有一個大國叉尸羅國,國王叫提婆王。提婆王膝下有十個王子,各自統領一個小國。善住王子統領的國家最小,但國力穩固,百姓生活富裕。...[閱讀全文]
-
印光大師對愛情的看法
印光大師對愛情的看法 (1) 立志如山,守身如玉 茲有江蘇太倉吳紫翔居士,念世禍之日亟,彼新學派,提倡廢倫廢節,專主自由愛戀,如決江堤,任其橫流,俾一班青年男女...[閱讀全文]
-
借由外表來判斷他人是有損無益
藉由外表來判斷他人是有損無益 藉由外表來判斷他人,對自己只是有損無益 一天,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,正當大眾在聆聽佛陀說法時,一位面容憔悴的比丘蹣跚地走到前方...[閱讀全文]
-
學佛親近善知識很重要
學佛親近善知識很重要 每一個人都有貪念,有人遇到惡緣而作惡,有人不會遇惡緣。而且有人遇善緣,惡性也變成作善,有人遇惡緣善性也變成作惡,這又是何故?有些是前生...[閱讀全文]
-
墓魄太子止語凈業的故事
墓魄太子止語凈業的故事 久遠以前,在印度的波羅奈國,有一位墓魄太子,天生具有無礙的智慧,能夠知道自己的宿命,以及過去未來一切善惡苦樂等事,舉國上下都很愛戴這...[閱讀全文]
-
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現成
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現成 每個人行善為惡各有不同,所受的果報自然千差萬別。若能奉行善法,增長福德,往后便能生天,受諸快樂,一切自然現成。 佛陀時代,印度的俱曇彌...[閱讀全文]
-
國王跟隨佛陀出家修行
國王跟隨佛陀出家修行 若人壽百歲,勤事天下神。 象馬用祭祀,不如行一慈。 佛陀時代,有位國王名叫和默處,由于他的國家地處偏僻邊境,所以從來都沒有見過佛陀、也...[閱讀全文]
-
對治色欲,當內志正而外誘絕
佛教故事一則 天神獻玉女于佛。欲壞佛意。佛言。革囊眾穢。爾來何為。去。吾不用。天神愈敬。因問道意。佛為解說。即得須陀洹果。 這個天神就是天魔,也就是魔王波旬...[閱讀全文]
-
國太夫人求長壽的故事
國太夫人求長壽的故事 在佛陀的那個時候,有一個小國家名為羅益國,位在偏遠之地,還留存一些落伍的風俗習慣,例如認為身體健康是得自眾神保佑,生病則是神明懲罰,必...[閱讀全文]
-
佛陀開示出家的真正含義
女居士 一天早晨,黎明的曙光正向著大地開展的時候,佛陀在河畔散步。忽然,遠遠的地方,一個青年像發狂似的向著佛陀奔來,口中還不住叫著我苦!我苦!的聲音。 ...[閱讀全文]
-
鳥常念佛不絕,站在籠子上往生
鳥常念佛不絕,站在籠子上往生 疏【畜生者! 這段是講畜生念佛往生。這個事情也非常奇怪,也不少,古人編寫一本書《物猶如此》,專門記載中國歷代畜生往生的。 疏...[閱讀全文]
-
文殊菩薩哪個才是真的
文殊菩薩哪個才是真的? 在高齊那個時代,定州有一位叫做釋明勖的法師,在年輕的時候瀟灑倜儻,還懷著一股大志氣。他經常讀誦華嚴經,知道了清涼是文殊菩薩所駐錫的地...[閱讀全文]
-
怎樣才是真正的贊嘆佛陀
怎樣才是真正的贊嘆佛陀 有一次,佛陀和追隨他的比丘弟子們,在印度當時的摩揭陀國境內游化,打算從首都王舍城,前往北邊的那爛陀城。 在佛陀與比丘們一行人的后面,...[閱讀全文]
-
割肉喂鷹的是誰?割肉喂鷹的典故
割肉喂鷹的是薩波達王,薩波達王是釋迦牟尼佛往昔修行菩薩道的前身。久遠劫前,有一位護念眾生、慈悲為眾的薩波達國王,平日廣行布施善法,凡是百姓有所需求,他總...[閱讀全文]
-
每個人都要有感恩的心
每個人都要有感恩的心 天下的事不是一個人做得完的,世間的米也不是一個人吃得完的,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感恩的心,感恩天地萬物,若能如此,每一個人的心時時都是好心,...[閱讀全文]
-
肉身入缸不壞--法師
肉身入缸不壞--法師 星云大師講述: 身不壞又稱全身舍利。日本佛教界則多稱之為入定佛、肉身佛,或即身佛。略作肉身、真身。指修行人經久不朽的色身。據《彌勒下生經...[閱讀全文]
-
為什么不能很快認識自己
為什么不能很快認識自己 吾人為什么不能認識自己?主要是因為真心久被塵勞封鎖。好比明鏡,塵埃遮蓋,哪里能顯現明鏡的光照?真心不顯,妄心反而成為自己的主人,時時...[閱讀全文]
-
佛教是知行合一,行解并重
佛教是知行合一,行解并重 兩兄弟跟著佛陀出家,他們在修學上漸漸分出差異來。哥哥修行很進取,弟弟也很用功。幾年的夙夜匪懈,息心深究,他們也都有成就。哥哥證得阿...[閱讀全文]
-
若是真愛,他的洗腳水你敢喝嗎?
不凈觀 不凈觀,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方法。五停心觀(不凈觀、慈悲觀、因緣觀、念佛觀、數息觀)之一;不凈觀與數息觀,合稱二甘露門;此外,觀身不凈,也是四念住之一。...[閱讀全文]
-
我的孩子是世上最美的
我的孩子是世上最美的 世間有許多丑陋的人、丑陋的事,我們多用一點慈母的愛心,去包容它,接受它,必然能轉丑陋為美麗。在母親的眼中,無論如何智障缺陷的孩子,永遠...[閱讀全文]
-
好人緣,好材料,好未來
好人緣,好材料,好未來 弟子跟著師父進城化緣。 進城后弟子看到了城里的景象車水馬龍好不繁榮,便對師父說:師父,今天我們肯定能化到不少東西。師父不語。弟子剛說...[閱讀全文]
-
婆竭多尊者凈塔得天福
婆竭多尊者凈塔得天! 《ü夥鹑霚绾蟮哪┓〞r期,有位窮人因無一技之長,只好賣柴維生! ∫惶,窮人前往沼澤區撿柴時,遠遠地看見一座雄偉的塔矗立于前方,于...[閱讀全文]
-
月氏國王與只夜多尊者
月氏國王與只夜多尊者 久遠以前,有一個國家叫月氏國。國王栴檀罽尼咤非常崇尚佛法,所以當他知道罽賓國內有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只夜多尊者,就一直想去請示佛法...[閱讀全文]
-
佛陀曾經為居士講解比丘戒嗎
佛陀曾經為居士講解比丘戒嗎 以前,佛陀於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弘法時,城中有一丞相,名為梨車,無正知見、不信因果,慫恿太子阿闍世叛變殺父。太子自立為王后,滿心歡喜...[閱讀全文]
-
五百彌猴敬塔生天因緣
五百彌猴敬塔生天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國時,曾請須漫尊者帶著世尊所剪下的頭發及指甲,到罽賓國南方的一座山中建塔供奉。這座山里住著五百位羅漢,素來渴望...[閱讀全文]
-
五百位婆羅門女凈心得道緣
五百位婆羅門女凈心得道緣 佛陀在舍衛國時,國土東南有海,海中突起一地,遍地盡是香花茂林,環境清幽雅致! ‘敃r有五百位婆羅門女,雖然精勤修道,卻不知有...[閱讀全文]
-
慳貪老婦死后墮餓鬼道 布施造福才得以解脫往生
布施造福 眾生的一切事物都來自社會,得到的同時就應該付出,要心存善念,樂于幫助有困難的群眾,才能造福。 佛陀在只樹給孤獨園講經的時候,有一位很年輕的長者子常...[閱讀全文]
-
和尚每天走進墳地 農民跟蹤后發現恐怖一幕
從前有位比丘,每天都會到城外曠野的墳場。而比丘在往墳場的途中,都必須穿越一塊田地。田主人看到比丘老是穿越他的田地,禁不住地起了瞋心。有一天,田主人攔下比...[閱讀全文]
-
兩兄弟同時出家為僧 一人精進修行一人被驅逐出國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對兄弟非常欣樂佛法,于是兩人都出家修行。哥哥精進勤修種種法門、持戒清凈,不久便證得阿羅漢;而弟弟生性聰明,廣學多聞、精通三藏,所以,被...[閱讀全文]
-
青年學佛三遇鬼妻 最終發現恐怖真相
編者按: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絕倫的故事,包括本生故事、本事故事、因果故事、修行故事等等。曾有學者認為,佛教經論(漢譯佛典)傳入中國之后,不僅影響中國人...[閱讀全文]
-
男子死亡十天復活 講述地府遭遇揭示千年冥界之謎
有一個男居士,本來信奉外道,因為討厭祈禱,于是舍棄外道,改學佛法。此人學佛之后,持戒精進,勤習經典,喜愛布施,克己忍辱,心懷慈悲! ∫惶,這位居士忽然...[閱讀全文]
-
須菩提向維摩詰居士乞食卻被訓
有一次,德高望重的維摩詰居士病了。佛陀想派一位大弟子去維摩詰家探病,就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說:你到維摩詰那里去探病吧。須菩提稟告佛祖說:世尊!我恐怕不能去...[閱讀全文]
-
老婦不惜生命維護佛法
老婦不惜生命維護佛法 緣分到的時候,因、緣能和合,能生果。大因緣生大果,小因緣生小果。 昔日維衛佛帶領比丘六萬二千人,出山回其文王的國土。國王得知維衛佛歸來...[閱讀全文]
-
香香公子?男嬰誕生日感動天上下花雨
編者按:今天這篇故事出自《賢愚經》,原題為華天因緣品。佛教認為,眾生應當隨時隨地發出至誠的心意,多種善因。不要被貧賤困擾,不要以為微小的布施就沒有福報;...[閱讀全文]
-
做好事,得到回報的是自己
回報 一天深夜,我沿著一條燈光昏暗的小徑走回家。經過一片厚厚的叢林,我突然聽到有人掙扎喘息聲。我慌亂地停下腳步,仔細的聆聽。果然沒有錯,那是兩個人悶著頭在扭...[閱讀全文]
-
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瓔
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瓔 佛陀于菩提樹下得道證果后,于羅閱祇國弘法教化,后來又前往舍衛國度化眾生,深得波斯匿王與百官的敬仰。當時,國內有位大商主,名叫波利...[閱讀全文]
-
牛腹蓄乳 布施應隨心隨力
布施 從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,他想要開一個宴會請客。邀請許多親戚朋友,并地方名人貴賓來吃飯。當時該地方的餐食以牛乳為最上品。既然欲請許多賓客,必然要許多的牛乳...[閱讀全文]
-
慈悲的同時要擁有智慧
慈悲的同時要擁有智慧 世界上的善心人士實在是太多了,他們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已立下了救世的宏愿,看到浮沈于苦海里的青年,都想伸出援助之手。但因只有慈悲而缺乏了...[閱讀全文]
-
呵提曇聞佛調象喻悟道
呵提曇聞佛調象喻悟道 一天,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,為四眾弟子、天龍鬼神及國王、大臣、百姓等宣說佛法。這時,一位名叫呵提曇的長者來到精舍,至誠頂禮佛陀...[閱讀全文]
-
富人和所救動物的奇遇
富人 很久以前,有個非常富有的人,雖有萬貫家財,但心地仁慈善良。 有一天,他去市集買東西,見到有人在賣一只受了傷的鱉?吹侥侵击M可憐的樣子,想到它可能會被人...[閱讀全文]
-
獼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門
獼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門 昔日,佛陀在王舍城郊區的靈鷲山精舍里,為天、人、龍、鬼等眾生宣說微妙法義。當時,有一人舍去了家宅、妻兒,來到精舍求見佛陀,希望能...[閱讀全文]
-
顧念他人--總裁叱詫風云的秘訣
一則真實的故事 以我的經驗與印象來看,幼兒是很顧念他人的。不但是顧念人,還會衍生至物。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小的時候,看見窗外下著大雨,自己坐在溫暖的房子里,就...[閱讀全文]
-
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誰?
釋迦牟尼佛 教主、教義、教徒,是構成一個宗教的三大要素。我們要想了解一個宗教的內容,以及一個宗教是否為我們人生所需要,我們一定先要了解一個宗教的教主。他的人...[閱讀全文]
-
神醫耆婆未請盤特比丘緣
神醫耆婆未請盤特比丘緣 昔日,佛陀在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說法度眾。一天,神醫耆婆邀請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應供,唯獨沒有邀請盤特比丘! ⿻r,耆婆先以...[閱讀全文]
-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》全文
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爾時,普賢菩薩摩訶薩,稱讚如來勝功德已,告諸菩薩及善財言:『善男子!如來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諸佛,經不可說不...[閱讀全文]
-
《楞嚴經》的一則故事
《楞嚴經》的一則故事 有一位月光童子,他在久遠劫前曾經跟隨水天佛修習水觀,以進入正定三昧。 月光童子先觀照自己身中的水性,從涕淚唾液,一直到津液精血、大小便...[閱讀全文]
-
善生長者的少年的生活
善生長者的少年的生活 五戒是五條戒律或行為準則。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殺生,二不偷盜,三不邪淫,四不妄語,五不飲酒。這五戒,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,不論出家在家...[閱讀全文]
-
佛垂缽涅盤度五百力士
佛垂缽涅盤度五百力士 今日此時,大地突然出現不同尋常的六種震動,萬山木落,鳥獸哀鳴,草木含悲;拘尸那城四方的娑羅樹群在一夜之間,轉瞬成白。有一名叫須拔...[閱讀全文]
-
鸚鵡王與惡受王的故事
鸚鵡王與惡受王的故事 從前在印度的迦尸國,國王名叫惡受,不行善道,百般虐待子民,做了許許多多的壞事,乃至遠從各地來的商人,所帶著的珍奇寶物都被他奪取,也不付...[閱讀全文]
-
前生的善惡緣形象今生
前生的善惡緣形象今生 人類有一點點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,有一點點的惡性惡行唯恐人知道,所以都隱藏起來。平?床怀鰜,一有了機會就露出來他的劣性、劣行。善性...[閱讀全文]
-
“靈龜未兆時”智慧問答
靈龜未兆時智慧問答 廬山歸宗義柔禪師,開堂胞座,維那白槌曰:法筵龍象眾,當觀第一義。 師曰:若是第一機,且作么生觀?恁么道,落在甚么處。為復是觀,為復不許人...[閱讀全文]
-
不為自身求安樂.但愿眾生得離苦
不為自身求安樂.但愿眾生得離苦 釋迦牟尼佛本身,是一位大醫王,為所有的人治療而不求名利,對眾生充滿了憐愍。但因為病人非常多不能周遍救治,憂念所有的眾生而力不...[閱讀全文]
-
死神帶走迷戀感官享樂的眾生
死神帶走迷戀感官享樂的眾生 憍薩彌羅國波斯匿王希望與釋迦族締造姻親關系,就派遣使節到迦毘羅衛城,請求與釋迦族的一位公主結婚。釋迦族的王子們不想冒犯波斯匿王,...[閱讀全文]
-
五百位婆羅門女凈心得道因緣
道緣 佛陀在舍衛國時,國土東南有海,海中突起一地,遍地盡是香花茂林,環境清幽雅致。 當時有五百位婆羅門女,雖然精勤修道,卻不知有佛陀這位圣人。一日,她們聚在...[閱讀全文]
-
女子為死去的兒子找解藥 挨家挨戶敲門
編者按:喬達彌,她的事跡記載在《法句經》中,是佛教中一個著名的故事。死亡令人恐懼,死亡的思考扣人心弦。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實,必經的生命最后的成長...[閱讀全文]
-
中國佛教和道教的爭議
中國佛教和道教的爭議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,佛教開始傳入漢地(約在公元紀元前后)。據文獻記載,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。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(古代稱...[閱讀全文]
-
改善愚人不可反而受其污染
改善愚人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智者出于慈悲心,希望改善愚人的情況時,可以與愚癡的人來往,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。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當的人為友,寧可獨居,...[閱讀全文]
-
鹿母夫人的一百個兒子
鹿母夫人的一百個兒子 從前有個游方僧,頗具神通。有一天,他來到一位財主的莊園,正好碰到財主準備吃午飯。 財主一見他來乞討,身上是破衣爛衫,風塵滿面的樣子,頓...[閱讀全文]
-
善意存于心,菩薩是眾生
善意存于心,菩薩是眾生 常行于慈心,去除怨恨想;大悲感眾生,悲惜化淚雨。 佛家以慈悲為本,所謂慈即愛護眾生,有給眾生以安樂的心;而憐憫眾生,有拔除眾生痛苦之...[閱讀全文]
-
看護比庫就是看護佛陀
看護比庫就是看護佛陀 世界的本質是苦的,因為世上的一切都是無常而不斷變化的,有所得必然會導致因失去而帶來苦的結果。世法皆是相對的,有生就有死,有聚即有散。 ...[閱讀全文]
-
不要讓語言,使他人退轉道心
不要讓語言,使他人退轉道心 不要說長期作損害,哪怕是在非常短暫的一剎那中,制造違緣障礙了有些高僧大德、出家人或在家人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的善行,其下場也會墮入無...[閱讀全文]
-
智者不因得失動搖心志
智者不因得失動搖心志 人間的智者往往普通而平凡,總是以一種平和的態度來為人處世,一般很難看到他有什么引人注目之處,也決不會故作高深莫測,而只會盡量地將復雜的...[閱讀全文]
-
護國王子出家緣的故事
護國王子出家緣的故事 一日,佛陀在拘毘羅國城外吐羅樹下入定,察知王子護國的得度因緣已經成熟,於是率領大眾比丘前往城中度化。 佛陀一踏入城里,大地涌現六種震動...[閱讀全文]
-
果報還自受--目連尊者的故事
果報還自受--目連尊者的故事 一日,佛陀問目連尊者說:「如果你的敵人怒目沖冠,來勢洶洶,情勢已迫在眉梢,你會如何自處?」 尊者回答說:「我有廣大神通...[閱讀全文]
-
智慧與德行兼備的人長壽
智慧與德行兼備的人長壽 「護經」是宗教偈語或經,如《慈經》或《寶經》,常常被唱誦以求保護,防止受傷害。 經常禮敬年高德劭的人,四法增長:長壽、美貌、幸福和力...[閱讀全文]
-
精進努力求解脫的比庫
精進努力求解脫的比庫 教斷令壞,教我們斷愛欲,教導我們放下愛欲,不要為自己,去為社會,為國家,為世界,為一切苦難眾生,那就叫行菩薩道,你不是凡夫,你從凡夫提...[閱讀全文]
-
琉璃王與釋迦族的故事
琉璃王與釋迦族的故事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時,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,于二十歲時領兵將父王罷黜,并且殺死了兄長祇陀太子,自立為王。 有一惡臣名為耶利,告訴琉璃王說:...[閱讀全文]
-
阿育王夫人受八歲沙彌化
阿育王夫人受八歲沙彌化 很久以前,當時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統治。有一次,印度境內爆發傳染病,阿育王擔心疫情擴大,阻斷皇宮對外的交通,并派遣使者到...[閱讀全文]
-
優婆夷發愿并子成道緣
優婆夷發愿并子成道緣 過去,佛陀在世間教化眾生時,有一位優婆夷總是盡己所能,日日虔誠供養佛陀,無有懈怠。佛陀問她:「你如此虔誠地供養,是否有什么愿望呢...[閱讀全文]
-
佛陀對巴富斑迪卡的告誡
佛陀對巴富斑迪卡的告誡 人若不能斷除疑惑的話,即使赤身露體、結發、涂泥、絕食、睡地上、不沐[閱讀全文]
-
送子娘娘前身最喜歡的居然是吃小孩!
鬼子母是老鬼神王般阇迦的妻子。這個鬼子母性情兇殘,脾氣狠暴,最喜歡的食物就是小孩子,所以她常到人間抓小孩子,活生生地當食物吃! ∷幸蝗f個兒子,個個都...[閱讀全文]
-
切勿惡語傷人,直爽不是你的擋箭牌!
佛偈云:慈悲口,方便舌,有錢無錢都是德 !稛o量壽經》中也述:善護口業不譏他過,善護身業不是律儀,善護意業,清凈無染。惡口永遠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,不管...[閱讀全文]
-
清除凈盡煩惱,成就摩尼寶珠
清除凈盡煩惱,成就摩尼寶珠 五祖問六祖說:米熟也未?米熟了沒熟呢? 意思是說,你把米舂好了沒有?舂好這個米沒有?迄是一個意恩。又一個意恩,是說你的功夫,成...[閱讀全文]
-
功德都能使人往生天上
功德都能使人往生天上 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。 一切眾生本體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,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,所以叫做性德。 人應該說實話,不可忿怒,即使自己擁有的不多...[閱讀全文]
-
克服惡業的人才是牟尼
克服惡業的人才是牟尼 佛教中,牟尼亦有圣者、仙人、寂默者等意。多指釋迦牟尼。 愚癡無明的人雖然默默不語,仍然不是牟尼(智者),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,受持善法而...[閱讀全文]
-
知錯就改的人沒有過失
知錯就改的人沒有過失 很久以前,有一個國王要求人民每天都有要去摘採鮮花來交付,他的人民每天都很準時的將鮮花送到國王面前。 一天,佛陀在羅閱祇城中經行,正巧一...[閱讀全文]
-
自大是人生的一塊絆腳石
自大是人生的一塊絆腳石 平時做事中,人若學會縮小自己,時時謙虛,以禮待人,則所行無礙,只有把自己縮小,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。在這里縮小自己不是輕視自己、鄙視自...[閱讀全文]
-
觀音的幾個中國女性形象
觀音的幾個中國女性形象 觀音女性形象的產生有幾個來源,雖然有些可以在佛經找到根據,但她們卻是中國人對佛教理念的改造,更重要的是,它們含有孝道及女性貞潔等中國...[閱讀全文]
-
目犍連尊者:不賢惠的妻子
良友 《荀子性惡》: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辯知,必將求賢師而事之,擇良友而友之。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,還沒有出家的時候,是一位長者子,家中富有,名位頗高。許多有地...[閱讀全文]
-
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,是生活中的大智慧
感恩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,是生活中的大智慧。人生在世,不可能一帆風順,種種失敗、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、曠達地處理。這時,是一味埋怨生活,從此變得消沉、萎...[閱讀全文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