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<ins id="1lco5"><video id="1lco5"><var id="1lco5"></var></video></ins>
    <ins id="1lco5"><option id="1lco5"><menu id="1lco5"></menu></option></ins>

    如何認識自性般若?

    如何認識自性般若?

      佛教有所謂「三藏十二部經」,三藏是指經、律、論,統稱為大藏經。九千馀卷的大藏經中,以《般若經》為數最多。如來一代時教,所謂「談經三百馀會,說法四十九年」,在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,有一首偈語說:「華嚴最初三七日,阿含十二方等八,二十二年般若談,法華涅槃共八載!埂栋闳艚洝吩佛陀的說法當中,就佔了二十二年的時間,可見般若的重要。

      在《六祖壇經》中,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〈般若品〉。因為所謂經,能稱為經的,以般若為貴。般若,內容深遠,難以翻譯得恰到好處,所以存其梵語而用音譯!赴闳簟谷绻勒账暮x,雖然可以譯為智慧,但是并不完全正確,因為中文的智慧,有善有惡,比方說,「絕圣棄智」的智,「智慧」型的犯罪等,都含有非美善的意思,不能恰好與般若相當。所以為了保存般若的尊貴性,而保存它的原音。

      般若,有三種:第一、文字般若,文字雖然不是般若,但是為了詮解般若,以方便引導眾生,利益眾生,使生起般若,于是施設方便言說,猶如舟筏,名為文字般若。第二、觀照般若,依教奉行,行解相應,向當下身心世界加以觀察,體驗真理,猶如駕駛,名為觀照般若。第三、實相般若,是般若的性體,離言說,絕文字,是眾生本具,圓明寂照,不生不滅,猶如目的地,名為實相般若。依此實相般若,能出生諸佛及諸菩薩。因此,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自性般若就好像我們的老母。

     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:「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誰?」

      「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當然是摩耶夫人!

      有人這樣子回答。這是錯誤的,摩耶夫人是悉達多太子的母親,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是般若,因為要成佛,必須證悟般若,有般若才能成佛。所以,經典里講:「般若者,三世諸佛之母!褂终f「青青翠竹皆是妙諦,鬱鬱黃花無非般若」。宇宙之間,森羅萬象,山河大地,一切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出來的。般若是我們的本體,從本體里面才能顯現出宇宙的森羅萬象。

      在佛法里有很多不同的名相,初學者往往被這許多名相迷惑,而感覺佛法義理不容易深入。比方說:真如、自性、般若、實相、涅槃、菩提、法身、本性……等等,這些名相雖然名稱互異,其實意義只有一個,就是指我們的本來面目,也就是本來的自我,F在我們常常說:「我喜歡、我悲傷、我的想法、我的意見、我認為」,這個「我」是假我;真正的我有不同的名稱,在佛教里就把它說成是般若、實相、涅槃、菩提、法身、本性等,名詞雖然不同,其實意義都是一樣的。

      說起般若,一般人并不容易懂得,所謂「般若自性無能喻,凡夫二乘不能測,等覺菩薩不能知,唯佛世尊獨能了」。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,般若本來不可說,但勉強為了使大家了解般若,且依般若的層次略作說明。

      首先從淺的方面來說,凡夫的般若就是「正見」,如果我們對于世間的道理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,例如正見因緣果報、正見善惡業力、正見無常苦空、正見佛道永恒,這就是凡夫的般若。

      比凡夫高一點的聲聞、緣覺、羅漢等圣賢,他們所體會到的般若就是「緣起」;也就是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,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。世間一切不能單獨存在,都是由很多條件因緣和合而生。

      比聲聞、緣覺再高一點的,是菩薩所體會的般若,那就是「空」?詹皇且话闶篱g所謂一切皆無的空,空在佛教里面是一個很深的哲理?帐俏覀儽緛淼拿婺,所謂「真空生妙有」,因為空才能有,宇宙世間因為有虛空才能容納萬有。

      菩薩以上,要到佛才能真正悟到「般若」。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、真如,般若就是眾生的平等自性。在般若、法身里,沒有生、佛的名詞對待,沒有自、他的形象差別。所以經中又說:「平等性中,絕生佛之假名;真如界里,無自他之形相!

      有一個信徒問惟寬禪師:「道在何處?」以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說:「般若在那里?」

      惟寬禪師回答:「只在目前!

      信徒說:「我何以不見?」意思是說,我怎么沒有看到,我不知道般若是什么樣子!

      惟寬禪師回答道:「汝有我故,所以不見!挂驗槟阌小肝摇沟膱讨,所以不能見道,不能知道般若。

      信徒又問:「我有我故不見,和尚還見否?」

      惟寬禪師說得很妙,他說:「有我有汝更是不見!

      信徒一聽,「有」上不能見道,于是趕快再問:「無汝無我,能夠見道嗎?」

      惟寬禪師回答說:「無汝無我,阿誰求見?」意思是說,你我沒有了,用什么來見般若、見道呢?

      我們從這一段對話里面可以知道,有我、有你,有對待,就不是般若;有眾生、有佛,有差別者,也不是般若。唯有在大圓鏡智中見到平等法身,見到真如自性,也就是能夠把自己融會到真理、本體里面,才是般若風光。

      古德又說:「若人識得般若性,春花秋月大地春!辜偃缥覀兡苷J識內在的自我,認識般若自性,就能懂得春天的花開、秋天的月明,真是無限美好的大地風光。

      在《法華經》中的「窮子喻」、「衣珠喻」等,都在說明「自性般若」就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,但因一般人皆有「我」--我癡、我見、我愛、我執,因此見不到「自性般若」。

      要如何認識自性般若?所謂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」。我們求佛、求道、求般若,并不是要到靈山會上,也不是要到那個極樂國土,每個人都有自性的佛土、自心的凈土,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自性,不能認識自己,光在外相上追求,那只有離道愈來愈遠。學佛就是要靠自己,「人人自己天真佛,晝夜六時常放光,剔起眉毛觀自得,何勞特地禮西方?」學佛要反求諸己,不要到外面去找,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,能夠見到自己,就能成佛。

    精彩推薦
    污污网站线永久免费观看

    1. <ins id="1lco5"><video id="1lco5"><var id="1lco5"></var></video></ins>
      <ins id="1lco5"><option id="1lco5"><menu id="1lco5"></menu></option></ins>